top of page

最新消息

2025年度行事曆

自超學員服務網頁版面 (2400 x 4000 像素) (2400 x 4500 像素) (2).png

關懷服務

​若有以下及體系內各項諮詢服務需求,歡迎聯絡我們!

02-2896-6119 #214、#255

歡迎加入義工,

一起來護持奉獻!

聯絡我們

​專案秘書室

02-2896-6119 #214、#255
(周一~周五 10:00~17:00)
11270台北市北投區三合街一段99號二樓
(雲來別苑)
  • 請問法師,平日工作這麼多,如何維持禪修和身心健康? 請問法師,如何落實禪法在生活中?
    一般人對修行的認知、想像,大概只停留在打坐、念經、拜佛、閉關、打禪七等行門的修持,這其實只說對了一半。佛法講的修行是要修正和調整我們身口意三種行為。也就是說把我們身體的、語言的、心理的三種行為,修改一下、修正一下,這就是修行。 我們做任何事時,如果都投以全心的真誠,那就是修行,修行與工作原來就是不相牴觸的。當然,我們也可以利用工作之餘,做比較專門的、持續的修行,工作中與工作外的修行應該是相輔相成的。 修行不在外在形式,而在於我們的心能否在平常生活中安定、明朗、踏實。 從禪修的立場來看,只要在平常生活中發現有緊張狀況時,便應隨時將頭腦放鬆、肌肉放鬆;假如無法放鬆身心,也可以轉而將自己放在客觀的立場,體驗身體的情況,感受心念的狀況,也可達到放鬆的目的。
  • 自覺佛法/佛經沒慧根,如何進入學佛?
    初學佛法的人,應當多聽具有正知正見的法師和居士說法,多讀本文所舉的佛教經論,多閱正統佛教的現代著作,同時加上因解起修,便是入佛門,開啟智慧的最佳途徑。 如果作為一個非常忙錄的現代人,又有心要接觸佛法,應該開始怎麼做呢? 很簡單,簡單到什麼程度呢?就是早上起來洗臉、漱口以後,能夠念幾句阿彌陀佛;出門的時候能夠在佛前拜一下子;然後在平常生活裡面,常常注意自己在想什麼、在講什麼, 在吃的時候、在穿的時候、在走路的時候小心一點,自己正在做什麼,不要胡思亂想, 不要把我們自己的身心,不受自己的控制,注意到自己不受控制或是自己在胡思亂想的時候, 收回來。常常來糾正自己。這就是修行。
  • 如何接引同修一起來學佛?
    我們可以請同修來法鼓山參與活動,或發揮其專長幫忙做事。不過要注意:並不是請他來聽我們說話。因為很可能有的人最初會想:「我替你做一下就好了,你不要找我囉嗦。」但若我們純粹請他幫忙做事,以這種方式的參與,久而久之,看到大眾的發心,他也會漸漸受其感染。 在做事的時候,他偶爾聽到大眾討論的內容,一句、兩句地聽,覺得好像很有道理又受用,再加上看到大眾參加法鼓山活動後,性格變了,想法變了,待人處世的態度也變了,變得比以前好、比以前穩定,那麼,他自然會覺得親近道場、修學佛法是有用的,慢慢會有興趣看法鼓山的資料,接著是師父的書、相關雜誌刊物,繼而就會產生了認同感。 佛法提醒我們,修行應該從自己做起,以自己修學佛法,學習到的慈悲與智慧來感動他人,而不是要求他人,這才是最可靠的。
  • 如何消融自我?
    以凡夫的立場而言,若想要達到自我消融的目的,必須要學習佛的心量,至少要做到如下的三點:1.包容心,以廣大無邊的心量,包容一切眾生;2.關懷心,以平等的慈悲,關懷一切眾生;3.無相心,以無私的智慧,消融自我。 首先必須承認自己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,不論在性格上、心理上、言行上,都有很多的缺點,也用這樣的想法看待他人,便可諒解他人有缺點也是正常事,豈容自己一味地挑剔他人。當他人的意見與自己的不一致時,切記要將心比心,若能換個立場為他人想想,往往角色轉換後,便能夠接納對方了。彼此都能以包容心及關懷心相互對待,即有助於彼此間的相互接納,共同成長。可見,徹底地消融自我雖不容易,但也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包容心、關懷心、無私心。
  • 服務他人、奉獻的動力來源? 自超關懷員因曾經關懷的學員參加活動,即使需要上班還是特別出席,太令人感動了! 想問,佛學能夠帶給人如此大的驅動力,這是從何而來的力量?
    凡是得到佛法恩惠的人,必定會有感恩圖報的心,感謝三寶的恩德。但是三寶是很抽象的,例如報佛恩,佛將智慧、慈悲給我們,但是佛的化身已經不在了,要報佛恩,似乎已經沒有機會了,所以應該轉而為眾生奉獻、救濟眾生來報答佛的恩德。例如觀世音菩薩便是在佛那裡學得法後,又把法布施給所有的眾生。這不是自己對眾生施恩,而是為了感恩而來度眾生。 我們常常聽到,服務為第一或奉獻為第一,觀念可以釐清一下,服務可以是上對下的服務、也可以是平等的服務;奉獻,是對對方來講,是非常恭敬的,是一種虔誠心或感謝的心來回饋,叫做奉獻,奉獻一定是自己非常的謙虛,而對被接受奉獻的人,是一種尊敬、禮貌。
  • 如何安住空性?在台上演講時。
    【108自在語】 成功的三部曲是:隨順因緣、把握因緣、創造因緣。 見有機緣宜把握,沒有機緣要營造,機緣未熟不強求。 可以運用禪宗歷代祖師告訴我們的態度和方法,例如馬祖所說的,經常保持平常心;六祖所說的,經常保持直心。所謂平常心,就是不以自我的立場來衡斷利害、得失、是非、好惡;所謂直心,是不加入人我、彼此、長短、方圓等等知識的判斷。其實平常心和直心的意義相同,如果去掉自我中心的分別執著,那麼舉心動念無非平常心或直心,當下就和無我的空性相應。
  • 母親往生後一直沒有夢到母親
    有些人在親人往生後,會夢見親人,往往是因為親人對往生家屬的思念與懷念,因為夢只是夢,平時我們偶爾也會夢到某人,但不代表對方進入你的夢中,向你託夢。 原則上,亡者臨終以後,很快就到西方極樂世界或是投胎轉生,因此不需要託夢;生前造惡業的人,臨終以後很快就轉生地獄道或畜生道,他們也不需要託夢。
  • 如何引用佛經說? 講授課程時,有時會引經據典,如:老子說、孔子說等等,但引用佛經時曾被人提醒。想請教法師,引用佛經這件事是否得宜?
    凡是聽到的、看到的、體會到的,都算是知道,知道多少就分享多少,不強求,一切盡力而為、量力而為。還有,知道了佛法,自己要照著去做,這比記得多少還重要。 佛陀也是將自己離苦得樂、得解脫的經驗分享給別人,這就變成了讓我們受用不盡的佛法。 因此,我們在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,不是在吹噓、讚歎自己,而是分享自己如何用佛法解決人生的困厄,把自己離苦得樂,化解煩惱的經驗分享給別人。其目的是在提供給別人參考,幫助別人也能運用佛法化解自己的問題。說好話的好處,對自己而言,是種勉勵,使自己不再陷入困境;對他人而言,則是一種期許,幫助他人不會陷入困境。
  • 請問法師如何抒解自己的壓力?
    最好的辦法,是用正確的觀念疏導,不要抗壓,應該要減壓,將壓力化為無形,就像太極拳的四兩撥千斤,利用輕微的力量,借力使力,讓千斤般的壓力自然消失,「以虛待實、以無待有」,既然自己是虛、是無,對方是實是有,壓力便自然化解。 實際的作法是什麼呢?就是要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。發生任何狀況,必須去面對;遇到任何危機的壓力,不能逃避,不要裝作不知道;然後運用我們的各種資源,包括智慧、經驗、技術、體能、時間、財物及社會關係等,盡力處理;有的人資源豐富,有的人資源有限,有些問題容易解決,有的狀況在處理之後,還是解決不了。就算問題解決不了,至少還留有一條命,所以我們必須學習放下心中的無奈感,不要耿耿於懷,不要為這些事垂頭喪氣、抬不起頭,不要以為因此就做不了人,老是活在悔恨之中。 心煩事雜時容易出錯、容易氣急敗壞,遇到這種狀況時,靜坐是最好的法寶。每天只要靜坐五至十分鐘,頭腦就能沉澱下來;頭腦休息,便可減少心理的壓力,輕鬆面對煩躁的狀況。同時,也要放開心胸,靜觀世間萬象,壓力便找不到自己。
  • 關懷院的服務內容,主要的宗旨及目的?
    關懷院是遵循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「以關懷完成教育的功能,又以教育達成關懷的任務」的目標,從心靈環保出發,以四種環保為方法,讓社會大眾獲得身心的安頓,以及溫馨的慰懷,希望社會大眾從中能夠安心、安身、安家、安業,得到「四安」的關懷與祝福,為社會注入安定的力量。 關懷項目: 1.佛事諮詢 2.臨終關懷 3.往生助念 4.慰問關懷 5.佛化奠祭誦念(申請追思祝福,需要安排佛事說明) 6.公祭行禮(公祭捻香) 7.環保自然葬-植存 8.後續關懷 連絡電話:02-2893-9966#6117~6119
  • 請問自超營結束後可以報名禪七嗎?(還是需要禪一、禪三)
    自超營結束後,須再參加一次禪二或禪三,即可報名禪七。
  • 請問哪裡可以找到各道場禪修相關活動?
    歡迎透過法鼓山傳燈院了解相關資訊
  • Instagram
  • Facebook
  • YouTube

© 2024 by 法鼓山專案秘書室

bottom of page